碳水化合物有多重要?有人会说,“碳水就是力量”。
事实确实如此,碳水化合物对于人体,就像阳光之于植物,石油之于汽车,是身体活动的动力来源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碳水怎么吃更健康?不同人群应该吃多少?《生命时报》结合研究并邀请专家,教你正确吃碳水。
受访专家:
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 张双庆
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邵剑
碳水摄入应“男多女少”
碳水化合物主要存在于食用糖类、主食、根茎类蔬菜中。谷类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多为淀粉,根茎类蔬菜中膳食纤维和淀粉都比较丰富。
作为人体三大营养物质之一,碳水化合物是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。
日本名古屋大学和东北大学等研究小组在国际《营养学杂志》网络版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,碳水化合物摄取量与死亡风险有关。男性摄取过少,女性摄取过多,均可致死亡风险上升。
研究小组以81333名成人为对象,通过问卷推算出每天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摄取量,并进行平均8.9年的追踪。
结果表明,男性中,与碳水化合物摄取量标准组(摄入量50%~55%)相比,低摄取量组(少于40%组)的全因死亡风险增加59%,癌症死亡风险增加48%;
女性中,与碳水化合物摄取量标准组相比,高摄取量组(超过65%组)的全因死亡风险增加71%,癌症死亡风险也有同样倾向。
此前,英国一项针对中国男性和女性碳水摄入的对比研究发现,较高的碳水化合物消耗量会对中国女性的血压产生不良影响,但对男性的影响则不明显。
自测:你适合吃多少碳水?
目前,各国营养专家所推荐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,大约占一日能量需要的一半或一多半,我国的推荐范围是50%~65%。
也就是说,如果一个成年人每日需要2000千卡的能量,则应当摄入250~300克左右的碳水化合物,相当于每餐吃一小碗米饭,再加少量水果。
需要注意的是,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一定要来自多种天然食物,包括粗粮、豆类、薯类、水果等,不能顿顿是米饭或馒头等单一食物。
其中,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为每天25~30克,添加糖每日不超过50克,最好限制在25克以内。
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碳水摄入量,需要先判断身体消化碳水的能力。
美国著名神经遗传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沙伦·穆阿利姆博士指出,每个人消化碳水化合物的能力不同,这与其体内的唾液淀粉消化酶基因有关。
携带这种基因越多,分解碳水化合物的能力就越强。
准备一块不加盐的薄脆饼干、一个计时器和一支笔。尽量在嘴里多攒点唾液,把饼干放进嘴里边嚼边计时,统计感觉到甜味的时间。连续测3次,取平均值。
按每天摄入2000千卡热量计算:
如果14秒内尝出甜味,那说明你携带淀粉消化酶基因数量较多,每天可吃250克碳水化合物;
如果用15~30秒尝到甜味,那每天可以吃175克碳水化合物;
超过30秒才能尝到甜味的人要注意了,每天只能吃125克碳水化合物,吃多了容易长胖。
碳水应该“挑”着吃
为保证机体供应,我们每天都应进食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主食。
当然,这并不意味着能毫无节制地摄入,尤其是白糖、糖果、甜品、蜂蜜等含单糖、双糖较多的食物,否则容易出现肥胖、龋齿等。
记住4个重点,学会聪明吃碳水。
多吃高质量碳水
研究发现,常吃低质量碳水会大幅增加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,而高质量碳水的饮食更健康。
低质量碳水是指高血糖指数的食物,被食用后消化快、吸收率高,导致血糖快速升高,常见的有甜食、甜饮料等。
与之对应的是高质量碳水(低血糖指数食物),食用后在胃肠停留时间长、吸收率低,有助防止餐后血糖升高的食物,如燕麦等杂粮以及果蔬。
种类多样化
我国自古以来讲究“五谷为养”。膳食中应注意粗细搭配,增加全谷杂粮的比例。
薯类
土豆、红薯、芋头、山药等薯类碳水化合物含量在25%左右,维生素C、膳食纤维含量较谷类高,建议每天摄入50~100克。
豆类
红小豆、芸豆、绿豆、豌豆、鹰嘴豆等杂豆类含碳水化合物50%~60%,蛋白质20%左右,其富含谷类蛋白缺乏的赖氨酸,与米、面类食物一起吃,可以起到蛋白质互补作用。
杂豆中B族维生素含量较高,富含钙、铁、钾、镁等矿物质,烹饪时整粒煮食或整粒粉碎做成“馅”。
注意粗细搭配
烹饪主食时,大米可以与糙米、粗粮(燕麦、小米、荞麦、玉米等)以及杂豆搭配食用。
糙米饭、二米饭、八宝粥、玉米饼、全麦馒头等可以实现粗细搭配。
烹饪时多蒸煮
烹饪建议多选蒸煮,少选煎炸。制作炒饭、煎馒头片、油饼、甜八宝粥、炸酱面时,会添加盐、油、糖等,无形中会增加主食能量和盐的摄入,长期食用不利于血压、血糖以及体重控制。